粮食稳则国家安。当前,我市的粮食储备如何?加工能力怎样?合肥的粮食安全怎么保障?目前我市粮食库存充裕,加工正常,流通顺畅,价格平稳。“全市目前国有企业粮食库存在200万吨以上,可满足全市约两年的口粮消费,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市发改委粮食储备处负责人表示。
加工能力强
45家粮食加工企业复工,日产能超9000吨
中粮米业(巢湖)有限公司是我市加工能力最大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几个40米高的大型立筒仓矗立在平地,企业的立筒仓加上平房仓,可容纳12.5万吨粮食。
距离立筒仓不远,打包车间内正在进行加工米收尾阶段的作业,一个个堆垛机器人挥动自动化机器手臂,有序地将包装好的大米堆放整齐,再由叉车运往成品库等待发运。中粮米业(巢湖)有限公司储运部经理刘万来介绍,企业共有7条全自动加工生产线,采用24小时作业生产,日处理能力可达700吨。
在中粮米业(巢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骏看来,市民没有必要跟风采购囤米。公司库存的原粮达6万吨,其中承接合肥市成品储备米库存4500吨,自有成品米库存3000吨,此外每天还从外地调运原粮2000~3000吨,保证企业的加工量。数据显示,1月31日中粮米业(巢湖)有限公司复工至今,共生产保供大米3.5万吨,累计发运3.3万吨,安徽地区销售占比50%,合肥地区的粮食供应非常充足。“中粮作为国企,必须做到‘三保证’:保证大米市场供应数量、保证供应产品质量、保证福临门品牌产品价格稳定,请广大市民放心。”王骏说。“我市粮食加工能力非常完备,2019年,我市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440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有45家粮食加工企业复工生产,其中大米加工企业41家,日产能6500吨;面粉加工企业2家,日产能470吨;食用油加工企业2家,日产能2200吨。全市目前共有商品粮库存(含商超、加工企业)17000吨,商品油库存(含商超、加工企业)27000吨。
粮食储备足
仅地方储备粮就可满足全市3个月以上市场供应
每天上班,巢湖粮油储运公司仓库保管员任玉都先在电脑上通过粮情检查系统查看仓库中的粮食,随后登上仓库,顺着通道仔细检测稻谷是否有霉变或虫害情况,做到每天必查。
“检查必须非常仔细,尤其是在雨天或高温天,发现有霉变或者虫害等情况,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从而保障粮食品质。”任玉说。
对于保证市民的口粮,巢湖粮油储运公司经理周民泽非常有信心:我们的设计总仓容可达10万吨,目前存放的都是稻谷和小麦,库存量达到8万吨,为市民的“米袋子”提供更多一重保障。
巢湖粮油储运公司只是我市粮食储备库中的一个。自2003年起,我市在落实省级粮食储备的基础上,建立市、县两级粮食储备(含原粮和米面油等成品粮),并根据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化,适时调整储备规模。近年来,我市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完善,粮食安全基础扎实。
张弦表示,目前,我市地方储备粮(省市县三级)规模超过30万吨、储备油9800吨,可满足全市市民3个月以上市场供应;不断增加成品粮油储备规模,米、面、油储备已达34000吨,可满足主城区居民20天左右的市场供应。“我市还不断加强储备粮日常粮情检查,严守‘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底线,确保关键时刻能调得出、用得上。”
科技含量高
智能化为我市粮食储备筑好“防护墙”
原则上,稻谷的存储周期一般为3年,小麦存储周期最长可达5年。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先后实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全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粮食存储条件有了大幅提升。
信息化技术也在粮食储备管理方面全面推广应用,让存储手段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储粮安全提供了信息技术保障。所以,即便是存放了3年的稻谷,在感观和质量方面与农场里的新鲜稻谷并无多大差别。
“智能化粮库”是我市粮食储备的亮点之一。进入巢湖粮油储运公司的监控室, “智慧皖粮”统一化服务平台映入眼帘,出入库、仓储管理、通风控制等功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它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厂区外围的安全情况,还可以对仓内粮情进行智能化监测。
“这一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周民泽说,比如它可以及时地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分析、预警仓内粮食温度和湿度的细微变化,成为了解粮食的“听诊器”,发现问题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从而有效保障粮食品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仓储管理效能,节约了管理成本,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全市粮食系统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已完成1个市级平台,5个县级终端、2个示范库、8个储备库、80个收纳库、50个大型龙头加工企业、5个‘堡垒型’粮食应急企业等150个‘智慧皖粮’信息化建设任务。”市发改委粮食仓储与科技处负责人孙健表示,这一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够实时化、全天候对储备粮安全状况进行监控。安装了温控设备的储备库,还能实现自动调节粮仓温度,保持仓内温度符合储存要求。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