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emoji)节省打字的空间时间,是传送讯息的好工具。
我们对于它的使用几乎已经习以为常,不过事实上它是到1999年才被发明出来,2011年之后才随着智慧手机的应用而开始风行。
有研究语言和人类认知的专家认为,表情符号具有传递讯息的强大力量,是数位时代重大的设计。甚至有人预测,它可能是未来人类的共通语言。
美国纽约着名地标帝国大厦,在美国时间星期一(17日)晚上打出了特殊的黄光。
原来是为了庆祝“世界表情符号日“(world emoji day)而特别打出的emoji黄。
今晚我们也成了巨大的表情符号,打黄光庆祝“世界表情符号日“!
纽约帝国大厦推特
如今我们整天在通讯平台上赖来赖去,少不了动用到贴图和表情符号。根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60亿个表情符号被传送,90%的线上社群网站会固定使用它。
研究语言和数位沟通的专家伊凡斯(Vyvyan Evans)在今年五月出版了《Emoji密码》(The Emoji Code),他认为我们生活已经离不开表情符号,它已成为设计的一项经典,也是日本史上最伟大的输出品之一。
在2016年,表情符号被正式归类为艺术。
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把“表情符号发明人“——日本软体工程师栗田穰崇——在1999年设计的一批总共176个表情符号,纳入永久馆藏。
栗田的作品是由日本NTT DoCoMo授权给纽约现代美术馆,如今它们就陈列在毕卡索和波拉克等大师的作品之间。
在1990年代末期,栗田当时在NTT DoCoMo参与了全世界最早的商用移动网路浏览系统。受到日本手机早期萤幕大小的限制,栗田决定利用象形的符号让用户可以更有效传达讯息。
最早的表情符号为25x25像素,图案如何让使用者一目瞭然,是设计师的一大考验。比如底下的电影放映机,就是栗田自己觉得比较失败的作品:
我本来设计的是“电影放映机“,但是有人把它认成了“河豚“,现在两种用法都存在。
栗田穰崇,表情符号发明人
表情符号能不能算一种语言吗?这是目前为止仍有争议的话题。
伊凡斯在书中提到,既有的语言都有两个必备元素:它有相当数量的词汇,同时它有一套系统规则,也就是文法。这两个要素让我们可以组合我们的字词来表达各类的事物和感受。
目前一般手机上可能有上千个可用的表情符号。不过相对于大部分的语言,它的字汇数量仍属有限。
以英文为例,五岁的小孩可能已经认识大约5000个英文字词,到十二岁左右就可以达到12000个字。
而且单是增加表情符号的数量还算简单,更难克服的问题在于它的文法。我们在日常讲话时也许根本不会注意到文法的存在,不过这套规则让我们得以结合字词构成一些极为复杂句子。有些狂热的emoji迷努力尝试扩大它的应用。甚至已经有人把经典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翻译“成了表情符号。
不过,和其他任何语言一样,我们仍需要透过学习了解符号的意义以及它们组成的规则,否则我们理解这些表情符号的“译本“仍大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