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及端午节,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就必定与屈原扯上关系,甚示吃糉子都是为了纪念他投江自尽,但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原来有其他的说法,多个跟端午节有关“冷知识“,大家亦有可能从未听过。
端午节其实并非只是“纪念屈原日“,有不少学者指出端午节早过屈原身处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而且有多个说法。据知,端午源于远古的周朝,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活动;同时与节气亦有关系。
至于端午节吃糉子,有说并非为纪念屈原。糉子又称“角黍“、“筒糉“,由糉子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有说法认为早于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晋代,糉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已记载着人们在夏至要吃糉子习俗。
另据天文年历显示,从2010年至2027年,今年的端午节来得最早。这个“纪录“要直到2028年才会被打破,当年端午节对应的公历日期为5月28日。而最迟的端午节公历日期为6月26日,最早为5月27日,最早与最迟相差近一个月。而这个现象主要与农历闰月有关。
有学者指出,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被古人形容为“恶月恶日“、“五毒尽出“瘟疫盛行的日子,所以才有各种求平安等习俗。端午节有可能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日,类似现代的“公共卫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