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文嘉棋博士共同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在科学期刊《自然通讯》发表新品种的似鸟恐龙“滕氏嘉年华龙”的研究成果。
据报导,“滕氏嘉年华龙”属“伤齿龙类”恐龙,与“似鸟恐龙”及“驰龙类”均是鸟类最近的近亲。文嘉棋表示,“伤齿龙类”与“驰龙类”恐龙都是“似鸟恐龙”,与鸟类有着最近的共同祖先,正如人类与黑猩猩及倭黑猩猩有着最近的共同祖先一样。
“滕氏嘉年华龙”身长1公尺,重约2.5公斤,外形像一只长尾鸡,生活在约1.25亿年前的温带环境中。“滕氏嘉年华龙”在辽宁省的白菜沟被发现,白菜沟是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挖掘点,是世界知名的“带羽毛恐龙曾经栖息的古生态系统。
“滕氏嘉年华龙”的前肢、后肢和尾部均长有大型羽毛,尾部的羽毛有类似叶状的排列,与具重要指标性的早期长尾鸟类“始祖鸟”十分类似,显示这特征在早期鸟类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似鸟恐龙中相对普遍。
文嘉棋指出,这次发现重要之处是在于,“滕氏嘉年华龙”拥有不对称的羽毛结构,不对称的羽毛结构与鸟类具备飞行能力有密切关系,是首次在“伤齿龙类”似鸟恐龙中,发现具有与空气动力学相关羽毛结构的物种。不过,目前仍然不能下结论“滕氏嘉年华龙”是否具备飞行能力。
研究又发现,“滕氏嘉年华龙”代表了“伤齿龙类”演化中一个重要的过渡形态,透过比较其他“伤齿龙类”恐龙,发现“滕氏嘉年华龙”和另一种“伤齿龙类”恐龙都经历过“模块式演化”,即身体骨骼的某些部分可以独立演化,而不影响身体其他部分,例如“滕氏嘉年华龙”的前肢和腰部,比较接近原始的“伤齿龙类”,它的头骨和后肢则更类似于后期的“伤齿龙类”。这些新资讯显示,较小的恐龙类群也经历过“模块式演化”,有助科学家了解这些动物与它们的鸟类近亲如何演化。
“滕氏嘉年华龙”收藏于中国辽宁省的大连星海博物馆,它的种名“滕氏”以博物馆馆长滕芳芳命名,感谢她妥善保存了这件独特的标本,供日后的科学研究。这次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还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Philip Currie教授。
今年2月文嘉棋与合作伙伴于《自然通讯》发表,利用雷射诱导萤光技术,重塑一只带羽毛恐龙首个详细身体轮廓,是首次有古生物学家根据恐龙骨肉软组织,准确重塑其轮廓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