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镇的前身是雁汊古镇。当年的雁汊古泽,系彭蠡水系中的沼泽,东抵贵池铜山,南至胜利姚家山、八都山一带,西北两方与长江水体浑然一片,人烟罕迹。沼泽内河汊纵横,芦苇丛生,沙州墩台时隐时现,沼泽苔地零星散布,野禽攸居栖息,狐兔窜行其间。
从清康熙六年(1667)至1949年282年间,安庆一直安徽省会所在地,为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中旧时有着名的“十二景”之一的“雁汊渔灯”列入其中,雁汊与安庆西门外沙漠洲隔江对峙。据《江南通志》称:“雁汊镇压按怀宁县界……宣城雁汊对岸。”宋陆游《入蜀记》曾记载:“过雁汊有税场,居民二百许家,岸下船篷众。”怀宁旧志记载“雁汊渔灯,越江五里,壤接东流。”这说明,雁汊当时地属怀宁,壤接东流,在安庆对江,是个市面繁华的水陆码头。宋朝学者岳珂《过雁汊》诗曰:“骈集千艘岸,喧拿百吏声。黄旗优仕贾,白羽困商程,呈楚方忧蹙,研桑漫计赢。坐观还一笑,关市古无征。”。雁汊渔灯的景观是自然形成的。昔日,因许多渔船常聚集到渔汊过夜,每到夜晚,船上的灯火倒映水中,隔江相望,只见水中灯影摇拽,星火点点。雁汊渔灯的胜景曾吸引了无数文人为之赞叹。南宋诗人周乐有诗云:“雁汊天连水,纷纷雁叫秋,蒹葭多露降,橘柚半烟浮。晴晒鱼人网,风移贾客舟,何当隔城市,分外得清幽。”清朝万绍熙《汊霸天》诗曰:“霜天雪候雁分飞,江上沁洲水一围。多少樯鸟无支住,荻声深处晚来归。”随着扩修江堤,“雁汊渔灯”也随之消失,旧景名称永载史册。
南宋高宗建炎4年(1130)为增强国力在此设专司税场。后来,为防御金兵南侵,又在此设“雁汊、清溪控海水军”,驻清节州(即今黄石矶)。到了明代,在往返古徽州、饶州、景德镇的官道上均设驿站,在万历年间改为官渡,设巡检司以利治安,由安庆卫戍军屯田和管理官渡。当时浮梁景德镇窑厂所造的御用瓷器运往京都,“必取雁汊渡口”,徽属各县商旅北往安庆,也往来此问津。大安轮渡,清代称“万寿庵渡口”,张湾渡口是清代江渡之一。翻开厚厚的史册,可以寻觅到雁汊古泽是孕育升金湖的母胎。清光绪29年(1903)由于古雁汊诸州湖滩土质肥沃,桐城、怀宁、望江的刘悟图、王鲁民、余城格、田俊义、徐培夫、姚绍珊、童诗文等合股集资,招募民工,筑堤圈圩垦植。32年(1907年)成立安阜垦务公司,亦称八都湖垦务公司,办理圩内开垦事务。宣统2年(1910年)在施家墩建石朝天闸(南闸),民国初年,桐城、枞阳、怀宁、庐江、皖北等地一批人纷纷迁移此地开垦,形成了众多的居民点,房屋沿圩堤一字排开,居民号称来自“九省十八县”,被安徽省定为“八都湖试办区”,变成了围垦耕地,并诞生了升金湖畔的一颗明珠——大渡口镇。近百年来,这个镇演绎了一段段不平凡的经历。1861年湘军攻打太平军据守安庆城时,曾国藩的大营驻扎东流,指挥船在大渡口境内游弋。事有凑巧,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来安庆视察,到长江游泳,游泳的地点就是曾国藩当年征战太平军的那一段江面,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巧合。
徐锡麟,字伯荪,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浙江山阴人(今绍兴),光绪三十年(1904)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值清廷腐败,民不聊生,徐锡麟深感“革命无以救中国”,立志推翻清王朝。徐锡麟以道员身份赴安庆任安徽高等巡警学堂会办。徐锡麟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指示, 1907年7月5日,徐锡麟在大渡口江边芦苇丛中,秘密召开学生中的骨干会议,对7月6日起义作了布置。徐锡麟想到蓄志多年的计划,明天即将付诸实现,激动万分,他紧握着到会同志的手,说:明天是本会办带领全体同学起义报国之日,大家都要协力同心,患难与共。会上共喝雄鸡血酒为盟,立誓献身革命,义无反顾。7月6日清晨,徐锡麟在百花亭向清王朝打响了第一枪,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被捕,英勇就义后,孙中山先生说:“光复会有徐锡麟之杀恩铭,熊成基之袭安庆,近者攻上海,复浙江,下金陵,则光复会新旧部人皆与有力,其功表见于天下”。给予了极高的历史评价。
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名着《建国方略》和《建国方略图》中多次提到安庆, 对安庆周围的历史、地理、地质、物产了如指掌。为了开发安庆实业,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精心构思安庆与长江南岸大渡口建成双联市的计划。孙中山先生认为:“安庆附近富农产矿产,接近六安之大产茶也,其南岸又接近皖南浙西,亦大产茶区地。若能建设完备,则此双联市必将为茶市中心与工业区,与芜湖米市中心同臻极盛。”
安庆如何建设双联市,孙中山先生提出科学的设想:一、治理长江,扩建新市街。他认为“在治江过程中,安庆城前面及西边之江流曲处,应行填筑。此填筑之地,即为推扩安庆城建新市街之用。所有现代运输,均应于此建之。”“在安庆城对面上游江岸最突出之地角,应当削去,使江流曲度更为和缓,而全河之广亦得一律。新市街即当此地建造。” 孙中山设想的安庆双联市计划卓有远见,富有创意。然而,那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艰险之地步,而不能按此计划进行,致使他的计划落了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庆长江大桥已建成,终于实现了沿江两岸人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愿望,将安庆与江对面大渡口紧紧连在一起。
1928年春,安徽省教育厅调整全省中等学校结构,新成立安徽省第一中学。学校由包括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内的3所学校共同组成,安徽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前身为安徽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创办于1922年,创始人刘贻燕(1932年任安徽省建设厅长兼公路局长,完成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后王星拱(先后任安徽大学、武汉大学校长)、程遗滨分任校长。校址在一江之隔的大渡口镇,校内建有两栋小洋楼(今存),并自备发电设备以及相关机械。学校设有土木、电气、机械三科。1924年改办安徽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后,原在校学生,分别转入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大渡口中学,老人称为“八中”,原为安庆第八中学。
一百年前的大渡口曾经热闹过,以桐城翰林方履中为首的皖江士绅掀起了开发大渡口的热潮,招募成千上万农民开垦圩田,发展实业,并将开发的浪潮席卷到彭泽一带。如今形成了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许多外地企业在此落户,一个初具规模新兴滨江工贸新城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