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博士毕业生、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俊所撰写的研究论文,今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上正式发表,内容提到中国学者发现,一个9年前在云南省出土、距今2.45亿年的恐头龙化石怀有小恐头龙,首次证实初龙型动物存在胎生。
刘俊表示,恐头龙不是恐龙,它比恐龙出现得更早,生活在三叠纪中期。而目前已有的证据显示,恐龙出现在三叠纪晚期,两者共同构成了初龙型动物类群的一部分。
他又指,恐头龙生活在海洋中,并没有腮。2008年,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张启跃研究员及其团队进行野外发掘,在云南曲靖市罗平县的罗平国家地质公园采集到的一个恐头龙化石。
刘俊等研究人员还发现,恐头龙胎儿的骨骼已经长成,且该化石中及周边均未检测到钙质的蛋壳成分,而且脖子如此长,又生存在海洋中的恐头龙难以上岸筑巢孵化。
随着线索增多,研究人员愈发肯定,恐头龙是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刘俊指,该研究结果首次证实胎生在初龙型动物中的存在,使得人类对初龙型动物繁殖方式的了解从侏罗纪前推到了三叠纪,往前跨越了5千万年。
恐头龙化石发掘现场。(网上图片)
图为在云南出石的恐头龙化石,放大部分为胚胎骨骼。(网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