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为”;“土、度、回夫、买以、勿伦脱”,这两行无法凑出意思的文字,其实是晚清时代的英文音标,对应的英文句子你们猜得出吗?正解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和“to do with my friend”。
上面撷取的例句是取自成都市民尧先生所收藏的书,这本印有咸丰十年字样的英语教材,据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专家推断,从这本书的印刷和字体、内容上推断,英语书应该是真的,属于清朝晚期,不过由于暂时没有看到实物,不能推断出具体年代。
尧先生7或8年前从重庆的旧书市场买回一堆旧书,其中一本没有封面的繁体字书籍引起他的兴趣,这本书共有四五十页,从左往右翻,开始的几页里面有咸丰十年的字样。开篇英话注释目录后标注着,地理门、君臣门、师友门、宫署门、五金门等门类,在书中,画了12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是一句英语,最上面是汉语翻译,中间为英语,最下面是汉语注音,这些注音都是用汉字代替音标。
书中的例句还有像是,“减一半就是了”英文翻译为“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汉字音标为“肋司、氓、哈夫、哑夫、尤、濮癵司。”
精通语言学的四川大学教授雷汉卿认为,这种汉字注音主要还是出现在不太正规的教材中,教的人会在声调上进行指导,而教材的汉字主要还是给初学者的提示。雷汉卿推断,因为定都北京的原因,当时的标准话应该接近北京话读音,从一些溥仪讲话的录影也可以得知,读音差别不算大。
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孙广平博士在一篇关于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中介绍,当时的英语教科书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主要在1807年到1840年,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一些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学习教材比较流行,主要是洋泾邦英语课本,满足中外贸易需求。这些课本都是用汉语为英语注音,方便中国人学习。
1840年到1895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西式学堂,在一本美国人编写的英文教材中,开始用音标为英文字母标注读音。第三阶段则是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开始引入一些原版英语教科书。
每个格子里都是一句英语,最上面是汉语翻译,中间为英语,最下面是汉语注音。翻摄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