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这颗漂浮在太阳系外围,小型、冰覆的天体,2006年被降级,定位为矮行星。多年来,人们只知道它不再是行星。
但是NASA于同年启动“新地平线号“(New Horizons spacecraft)任务,首次飞掠冥王星,揭开了这颗矮行星的神秘面纱,没想到它的表面竟是如此复杂奇特。
冥王星表面各区域组成皆不同,有些地区主要是由甲烷冰组成;有些则是以氮气、一氧化碳、水组成。
同时也发现爱心型的“汤柏区“(Tombaugh Regio)主要组成物质是氮冰。
在“爱心带“有个冰原,科学家命名为“史普尼克平原“(Sputnik Planum),这片平坦冰原上,有被冰河切割的多边形丘陵。
冥王星表面有许多火山口,表示曾有活跃地质活动。
平原上突起两座冰火山,一座是莱特山(Wright Mons),一座是皮卡山(Piccard Mons)。
冥王星也有暗面,之所以黑暗,是因其表面被托林(tholin)粒子覆盖,这是氮气与甲烷与紫外线行交互作用,产生的副产品。
上周四《科学》杂志刊登了“新地平线号“飞掠任务的观察成果,让人们对这颗遥远矮行星的印象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