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大稻埕》在故事叙述上的引人入胜,以角色的心路历程,烘衬大时代的跌宕变迁,在在显得举重若轻,是一齣“好看的好戏“。
所谓“旗舰“,所谓“指标“,像《紫色大稻埕》这样格局恢宏,制作严谨,角色繁多,情节篇幅浩瀚的所谓“磅礡大戏“,他的成功与否?意义不仅只他一齣戏的成就,同时还足以展示一个影剧市场在技术、艺术的实力现况,还足以标示为一个戏剧制作环境的“里程碑“。不论是内容的精神,或者拍摄过程方方面面的精緻用心,意义都是非比寻常的。
然而,戏还是拍来给人看的,倘若因为主题设定的曲高和寡,因为创作风格跟普罗大众欣赏的“习惯“拉开明显的距离,以致让观众追戏的热情“冷却“了,那么,一切用心变成孤芳自赏,结局就尴尬了。弥足幸运的是,“治大国者,若烹小鲜“,越是大格局大视野大精神的“史诗剧“,越是应该从细处着墨,从人味深耕;人味,不只是戏味,还是共鸣。这一点,《紫色大稻埕》做到了。
主轴工整,细节雕琢,人物鲜活,情韵盎然。《紫色大稻埕》在故事叙述上的引人入胜,以角色的心路历程,烘衬大时代的跌宕变迁,在在显得举重若轻,是一齣“好看的好戏“,是一个“完成度VS.真诚度“、“文学性VS.电影感“皆臻于成熟的不容错过的动人作品。
《紫色大稻埕》的“戏味十足“,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戏味,来自人味。人味一浓,戏的温度也有了,情感也有了,看戏的人要想不“入戏“,也难。对现代的一般观众来说,“100年前“的时空背景,是遥远的,“100年前,身为台湾人的荣光与迷惘“,是遥远的,“对于美术的狂热“,也是遥远的,但就因为这股浓冽如茶的自骨子里直接透出来的“人味“,这些“遥远“,便也纷纷逼近眼前,可以触摸,理解,并且进一步体会,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