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亳州市人民政府网发布《1-11月份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运行情况分析》,从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趋势预判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对2017年1-11月份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内容?
2017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体呈稳中有进态势,月度增幅波动上行,强力支撑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全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投资增幅再创新高
1-11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91.3亿元,同比增长48.8%,增速创47个月新高,高于1-10月份5.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6.5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居全省第3位。
(二)商品房新开工、竣工面积“一升一降”
由于市场预期较好,今年我市土地供应较为充足。1-11月份,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78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近1.8倍。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50.8万平方米,增长近2倍;1-11月份,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7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9%;住宅竣工面积55.7万平方米,下降30.1%。
(三)大部分县区均保持较快发展
1-11月份,除亳芜产业园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下降外,其他县区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投资额增幅最高的谯城区增长近1.1倍,拉动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5个百分点,对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率为25.7%;增幅最低的蒙城县增长26.6%,拉动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对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率为11.5%。
(四)到位资金充裕
1-11月份,我市本年实际到位资金389.9亿元,同比增长81.3%。其中,国内贷款22.5亿元,同比增长38.8%,占本年实际到位资金的比例为5.8%;自筹资金155.2亿元,同比增长91.5%,占本年实际到位资金的比例为39.8%;其他资金212.2亿元,同比增长80.1%,占本年实际到位资金的比例为54.4%,主要为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
二、存在问题
(一)销售面积增幅继续回落
虽然今年以来我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一直稳居全省前3,而且最近3个月均居全省第2,但销售面积增幅却连续4个月回落。1-11月份,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52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8%,增幅较1-10月份回落3.6个百分点,较1-7月份回落17个百分点。销售面积增幅回落的原因主要是最近几个月符合预售证审批条件的新增项目较少,导致推盘量少。
(二)库存不降反增
截至11月底,全市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积为9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5%,较10月底净增库存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类新建商品房库存持续消化,待售面积为1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5.8%,较10月底净消化库存0.3万平方米;非住宅类新建商品房库存出现反弹。10月底,非住宅类商品房库存较9月底净消化2.2万平方米,但11月底待售面积为82.7万平方米,较10月底净增库存9.9万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
1-11月份,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0.1%,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7.7个百分点,较1-10月份提升4.7个百分点。
三、趋势预判及对策建议
(一)趋势预判
2016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月均新增19.6亿元,而12月当月新增35.6亿元,投资额畸高。今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如果要达到45%的增速,12月当月需新增投资44.3亿元,而今年1-11月月均投资额为29亿左右。因此,预计今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将会回落4个百分点左右。
(二)对策建议
1、落实好调控政策。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坚持调控方向不变、贯彻力度不减,巩固当前的政策成果。另一方面,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为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的建立健全和落实赢得时间,措施内容大部分是短期、临时的。应积极考虑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衔接,尽量做好平稳过渡,减少市场波动。
2、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当前我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稳定,但房价仍处于高位,购买需求仍然旺盛。政府需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动向,妥善处置各项可能的风险。一方面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认清形势,调整开发和营销策略,主动适应当下的调控政策以及未来长效机制下的发展形势。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转变消费观念。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政策解读,加强对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管理和引导,稳定市场预期。
3、鼓励非住宅库存商品房转换功能。一是引导企业合理调整土地用途,鼓励其转向教育地产、“互联网+”地产等新兴业态,推动房地产业从制度性土地红利转向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红利。二是引导企业合理调整户型结构、改变房屋用途,例如将符合条件的商品房改造为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商用公寓型住房等。三是探索以商服地产库存补充租住市场供给,创新房屋供应途径,试点将部分商服地产项目转化为租赁居住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