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9.4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6.9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72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0.82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7:56.0:39.3。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1、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0.2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受洪涝灾害影响,农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粮食产量137.26万吨,下降4.3%;棉花产量3.44万吨,下降21.6%;油料产量12万吨,下降8.7%。肉类产量16.65万吨,增长2.9 %;水产品产量18.08万吨,增长6%。
2、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005.87亿元,增长11.8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73.14亿元,增长1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5.82亿元,增长17.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4%,股份制企业增长1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 7.4%。
3、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工业投资1568.06亿元,增长16.9%;物流、金融、商务和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560.3亿元,增长22%;房地产投资408.1亿元,下降9.9%。
全市在建项目4771个,比上年增加65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51个,增加66个。全年新开工项目3801个,比上年增加78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06.85亿元,本年完成投资1781.23亿元,分别增长24.6%和28.1%。
4、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0.27亿元,增长6.5%;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63.86亿元,增长13.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4.04亿元,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实现零售额523.89亿元,增长17.6%。
网上销售加快发展。全市共有85家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涉足互联网销售,实现零售额9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9%,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0个百分点。
5、对外贸易有所下降。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7.0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进口16.42亿美元,增长29.2%;出口40.67亿美元,下降23.7%。
6、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51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8.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3.4%;财政支出409.58亿元,比上年增长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15.78亿元,增长14.4%,其中住户存款1463.46亿元,增长11.5%;贷款余额2852.59亿元,增长14.5%,其中中长期贷款1544.05亿元,增长17.6%。
7、价格保持低位。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3%,降幅较去年分别收窄3.0和7.1个百分点。
8、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60元,比上年增长9%。
二、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稳中有进、进中趋好、活力增强。
1、稳中有进。主要体现为: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变动较为平稳。2016年上半年GDP增速为9.6%,1-3季度和全年增速都稳定在9.7%,增长水平始终处于全省前列。
二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其中, GDP增幅高于全国、全省3和 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全省3.7和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国、全省2.6和0.7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全省0.6和0.1个百分点。
2、进中趋好。主要体现为:一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25.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55.2%,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二是新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增速比二产快1.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3.2%,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市五大重点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5.4%,其中,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8.7%、38.5%和3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9.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3、活力增强。主要体现为:一是项目建设亮点纷呈。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525.14亿元,增长21%,机器人、新型显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投资444.46亿元,增长28.3%,高铁、轻轨、长江二桥、商合杭大桥、芜申运河、城市高架等项目拉开芜湖立体化大交通框架;新华联鸠兹古镇、海洋公园等项目提升了芜湖城市品质。
二是新增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户,实现增加值51.68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1.8%;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83户,实现零售额35.45亿元,对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达22.7%;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31户,实现营业收入69.7亿元,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38.8%。
三是民营企业实力增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079.12亿元,增长11.6%,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5.8%,拉动工业增长8.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951.32亿元,同比增长13.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7.3%,拉动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